2025 年 9 月 26 日,一则来自国际学术顶刊《自然?光子学》的研究成果,让全 球光谱成像领域迎来重大突破 ——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海定教授团队牵头,联合武汉大学刘胜教授团队、浙江大学杨宗银教授团队及英国剑桥大学 Tawfique Hasan 教授团队共同研发的 “小型级联二极管阵列光谱成像仪” 芯片正式发布。这款微型芯片不仅打破了深紫外 / 紫外波段片上光谱成像的技术壁垒,更有望让曾 “高大上” 的光谱检测设备走进寻常应用场景。21ddb0a1-a24f-4631-a0de-95b732a79a41.png

从 “实验室专属” 到 “便携可用”


“能‘看见’物质的成分,还能‘记录’它的形态 —— 这就是光谱成像技术的神奇之处。” 从事环境监测研究的王工程师介绍,无论是检测饮用水中的微量污染物,还是分析农作物的营养状况,这项技术都是科研人员的 “得力助手”。


但长期以来,传统光谱成像设备却因 “体型大、价格高”,只能 “待在” 实验室里。“一台标准设备差不多要占半个办公桌,价格更是动辄几十万元,想带到现场检测根本不现实。” 王工程师说。更关键的是,在深紫外与紫外波段,由于材料易损坏、制备工艺复杂,想把设备 “缩小” 到芯片级别,一直是行业内难以攻克的难题。


“比如在突发环境事故现场,我们需要快速检测污染物成分,但只能先取样,再带回实验室分析,一来一回至少要半天,很可能错过 佳处置时机。” 王工程师坦言,行业对微型化、低成本光谱成像技术的需求,早已迫在眉睫。


跨界创新破解双重难题


面对技术困局,联合科研团队决定 “另辟蹊径”。“传统思路是优化光学部件,但我们发现,材料和结构的创新才是关键。” 孙海定教授介绍,团队 终选择以氮化镓(GaN)为材料,设计出一种 “垂直级联” 的光电二极管架构 —— 把两个不对称的 p-n 二极管像 “叠积木” 一样垂直堆叠,让芯片能精 准 “捕捉” 不同波长的紫外光。


“氮化镓的稳定性特别好,就算在强紫外光下也不会轻易损坏,正好解决了材料难题。” 孙海定教授说,更重要的是,这种架构能在 2 英寸的晶圆上批量生产,完全适配现有半导体工厂的工艺,“这意味着未来量产时,成本能大幅降低,普通企业甚至科研机构都能用得起。”


为了让检测更精 准,团队还引入了深度学习算法。“我们通过调节芯片的外加偏压,让它对不同波长的紫外光‘按需响应’,再用 AI 算法把收集到的光谱信息精 准还原,相当于给芯片装上了‘智能大脑’。” 浙江大学杨宗银教授解释,这种 “硬件 + 软件” 的双重创新,让芯片的检测和效率都实现了飞跃。


0.62 纳米分辨率 + 10 纳秒响应速度


实验室里的测试结果,让这款芯片的实力 “一目了然”。数据显示,在 250 至 365 纳米的紫外波段内,它的光谱分辨率达到了约 0.62 纳米 —— 这意味着哪怕两种光线的波长只相差 0.62 纳米,芯片也能清晰区分;而它的响应速度更是低于 10 纳秒,一秒钟能完成上亿次检测,完全满足实时监测的需求。


为了验证实际应用效果,团队还用 10×10 像素阵列的芯片,对橄榄油、花生油、动物油脂和牛奶等常见有机物质液滴进行了检测。结果令人惊喜:芯片不仅能清晰显示液滴的形状和位置,还能通过光谱分析,精 准分辨出不同油脂的成分差异,甚至能检测出牛奶中微量的成分变化。


“这说明芯片不只是‘实验室里的成果’,更能在实际场景中发挥作用。” 参与测试的武汉大学刘胜教授表示,从数据达标到应用验证,这款芯片已经迈出了从科研到实用的关键一步。


从紫外到全波段,芯片还能更 “小”


对于这款芯片的未来,科研团队有着清晰的规划。“目前我们主要突破的是紫外波段,但通过调整材料的成分和掺杂方式,未来它还能覆盖可见光、红外波段。” 刘胜教授介绍,这意味着未来一款芯片就能满足多场景检测需求,比如既可以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又能分析工业产品的质量,应用范围将大幅拓宽。


同时,芯片的尺寸还有进一步 “缩小” 的空间。“现在的芯片已经比指甲盖还小,但我们的目标是让它能集成到手机、便携式检测仪里,真正实现‘揣在兜里就能用’。” 剑桥大学 Tawfique Hasan 教授认为,随着技术的成熟,未来光谱检测可能会像现在的手机拍照一样普及。


业内预测,未来 3-5 年内,基于这款芯片的便携设备有望走进更多领域:基层医院能用它快速检测病原体,让患者不用等太久就能拿到诊断结果;食品监管人员能现场抽查食品成分,保障餐桌安全;环保人员可手持设备监测污染物,及时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从实验室走向生活,这款由多国团队共同研发的芯片,正在改写光谱成像技术的发展格局,也为民生保障和产业升级注入了新的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