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斥资数十亿美元构建本土稀土供应链,中国仪器市场在出口管制与关税反制中寻找新机遇。
全球稀土领域的竞争正在加剧。随着美国通过投资、价格托底和盟友协作等多重手段加速构建“去中国化”的稀土供应链,一场围绕战略性资源的博弈全面展开。
与此同时,中国通过实施出口管制、加强技术自主,牢牢掌握着稀土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在这场重塑全球稀土格局的竞争中,处于产业链上游的科学仪器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全球稀土竞争态势
美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其稀土供应链。2025年7月,美国国防部宣布对本土稀土矿产和精炼企业MP Materials投资4亿美元,获得其15%股份成为股东。
更为关键的是,国防部与MP Materials签署了以中国市场价两倍的价格(110美元/公斤)收购钕镨产品的托底协议,旨在对冲中国的“低价战略”对西方市场的排挤效应。
美国政府还加速本土矿产开发。拉马科资源公司在怀俄明州发现的高达170万吨的稀土氧化物资源,或将成为美国70年来新稀土矿开发项目。
美国重构的并非仅是本土供应链,更是通过G7与“四方安全对话”等多边机制,意图构筑一套逐步“去中国化”的全球性稀土供应体系。
竞争下的中国市场困境
面对西方来势汹汹的供应链重构,中国通过实施出口管制强化其在全球稀土市场的话语权。
自2023年7月起,中国陆续对锗、镓、部分稀土冶炼设备及永磁体产品实施出口管制。
稀土管制政策要求对出口物项的成分、用途、终用户进行全链条追溯,这直接刺激了对高检测仪器的需求。
中国对含稀土磁体实施的出口审批新规,引发了全球供应链担忧,进一步加速了西方国家构建替代供应链的进程。
中国稀土产业的优势不仅在于资源储量,更体现在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中国拥有世界完整的稀土产业体系——涵盖从矿山开采、冶炼分离、金属制备到功能材料及终端制品制造。
其中,冶炼分离产能占全球85%以上,稀土永磁体产量更占全球80%左右。
中国科学仪器市场迎来新机遇
全球稀土竞争加剧正从三个层面拉动科学仪器市场需求:
勘探阶段需求激增:美国内政部指令要求各机构在六个月内完成联邦土地尾矿资源普查,并建立优先开发区域名录。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在矿石开采和加工环节,在线监测设备与实验室分析仪器成为保障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的关键。
出口监管合规要求:随着各国对关键矿产出口管制日益严格,含有这些战略性材料的产品出口面临更严格的海关监管。
在稀土回收技术领域,检测分析仪器同样不可或缺。实验室需要解决方案来检测和表征电子废物中的痕量和超痕量稀土元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学发射光谱法(ICP-OES)等技术对于提高稀土回收效率、支持循环经济目标至关重要。
国产仪器的突围之路
面对新的市场环境,中国科学仪器行业正通过技术自主创新、设备防伪升级、检测提升与合规体系构建,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技术安全防线。
设备国产化替代成为首要任务。当前,稀土产业链中90%的加工设备集中在中国,但高端检测仪器仍依赖进口。
以手持式XRF光谱仪为例,其通过高能X射线激发样品中稀土元素的特征荧光信号,经探测器采集后由内置算法解析元素种类及含量。
该技术优势在于非破坏性检测、多元素同步检测以及通过多滤光片切换技术针对重稀土元素优化检测路径,提升灵敏度。
关税政策也为国产替代提供了助力。此举短期推高了进口设备成本,为国产仪器企业提供了“黄金窗口期”。
全球稀土格局的重塑远未结束。随着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继续投入巨资建设本土供应链,未来几年稀土产业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
对于中国科学仪器企业而言,这既是一场关于技术实力的考验,也是向产业链高端跃升的历史性机遇。
那些能够把握市场变化、加速技术创新、深化产业链协同的企业,将在新一轮全球稀土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