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形势下,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作为航空业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解决方案,正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近期,一系列聚焦 SAF 的政策相继出台,为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关仪器行业应如何与这些政策紧密配合,共同推动 SAF 产业的蓬勃发展呢?首先来看详细报道:


相较于传统航空燃料,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在二氧化碳减排方面展现出卓越效能,能够实现超过八成的减排幅度,是推动世界航空运输业于 2050 年达成净零碳排放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所在。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与航空运输行动小组(ATAG)郑重承诺,矢志不渝地推进航空业在 2050 年达成净零排放的重任。达成净零排放对于航空业的绿色发展而言,犹如基石之于高楼、灯塔之于航船、灵魂之于躯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应用可持续航空燃料无疑是航空业迈向脱碳征程的主要路径与得力手段。


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或精心规划战略蓝图,全力促进 SAF 产业的发展。当下,SAF 行业恰似初升朝阳,正处于蓬勃向上、快速崛起的关键阶段。各国高度重视绿色航空发展的浪潮汹涌澎湃,皆积极抢占航空动力变革这一崭新领域与全新赛道,力求在绿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占据先机,书写辉煌篇章。


相关仪器如何配合协同发展?


世界航空业对 SAF 的关注度持续攀升,各国纷纷制定明确目标与规划以加速其应用进程。国际民航组织(ICAO)设定了 2030 年 5%的 SAF 使用目标,彰显了世界航空业在减排方面的坚定决心。中国民航局积极跟进,在“十四五”期间的绿色发展专项规划中,明确提出力争 2030 年达到 250 万吨的 SAF 年使用量,为我国航空业的绿色转型绘制了清晰蓝图。此外,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启动的“航空燃料可持续转型”(FAST)资助计划,通过资金支持大力推动 SAF 的生产与使用,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技术创新与仪器支持方面,仪器行业肩负着重要使命。在生产技术与装备领域,围绕国产飞机和发动机应用 SAF 技术,建立“探索一代、发展一代、应用一代”的技术更新迭代机制,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关键战略。同时,加强 SAF 制备技术的产业化示范以及航空公司掺混商用示范试点工作,通过实践积累宝贵经验,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研发。在供应链优化环节,借助仪器设备的创新,能够显著提高原材料的处理效率和质量,从而确保 SAF 生产的稳定性和经济性,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检测与环节对于 SAF 的质量和安全性至关重要。建立基于我国可持续航空燃料资源现状和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核算方法标准,是规范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完善 SAF 评价标准、产品标准、规范体系,能够从制度层面保障 SAF 的生产和应用符合高标准要求。此外,开发和应用高的检测设备,用于 SAF 的成分分析、性能测试和环境影响评估,凭借先进技术手段为 SAF 的质量把控提供有力支撑。


协同创新也是推动 SAF 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组建跨部委工作组,能够有效协调解决 SAF 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形成政策合力。鼓励油料炼制企业、航空运输企业、航空制造企业联合投资 SAF 项目,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促进各环节的有机结合与共同发展。


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支持和激励 SAF 产业发展。例如,中国民航局提出健全生物航煤产业链税费支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 SAF 技术研发和生产等环节给予适当财政补贴,有效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积极性。美国政府提供的超过 2.44 亿美元的资金支持,用于推广从可再生来源生产的 SAF,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


国际合作与标准制定在 SAF 发展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世界经济论坛的“清洁天空明天”(CST)倡议创建的可持续航空燃料政策工具包,为世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丰富的“选项菜单”,促进了国际间的经验交流与政策协同。欧盟积极推动基于太阳能和废物基原料的 SAF 生产,为世界SAF 产业发展树立了标杆,引领行业朝着更加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展望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完善和技术的不断进步,SAF 的应用前景广阔。仪器行业应不断创新,研发出更高效、更可靠的检测和设备,为 SAF 的生产和应用提供全方位支持。通过跨部门协作和产业链协同,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推动 SAF 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助力世界航空业实现绿色转型和碳中和目标,为守护地球家园的天空贡献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