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近日联合印发《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推动铝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升级。其中,相关仪器设备的高端化发展被列为关键支撑,政策将从技术研发、产业链协同、应用场景拓展等多维度发力,为我国铝产业迈向世界价值链中高端注入新动能。
技术创新:突破“卡脖子”设备,国产替代提速
《方案》聚焦铝产业工艺装备的自主可控,明确要求加快高轧机、智能化检测系统等高端仪器的研发应用。例如,铝材表面缺陷检测系统长期依赖进口,价格高昂且维护困难,而山东聊城大学与信通铝业合作研发的国产化检测设备,不仅将成本降低70%,还实现了检测的突破。此外,电解铝环节的磁流体稳定性监测技术升级,使生产能耗降低15%,推动行业向低碳化转型。
业内指出,随着政策对研发投入的加码(如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100%),铝加工设备国产化进程将明显提速,预计到2027年,关键设备国产化率有望从目前的65%提升至85%以上。
效率革命:智能仪器成降本增效“利器”
在甘肃东兴铝业的电解车间,新投入的钢铝焊接机器人正以每分钟5米的速度精准作业,关键工序自动化率已达85%。企业负责人表示:“过去人工焊接误差率高,现在机器人上岗后,出铝效率提升20%,每年节省成本超千万元。”类似正成为行业标杆——《方案》鼓励企业通过设备更新和工艺升级,将数字化技术覆盖铝产业全链条。例如,中铝集团通过部署智能故障预警系统,设备停机时间减少40%,生产效率提升18%。
绿色转型:节能仪器支撑“双碳”目标
针对铝产业高耗能痛点,《方案》将节能降碳设备推广列为重点任务。在河南某再生铝企业,全自动废铝分选线通过X射线和光谱分析技术,实现金属成分的精准识别,使废铝保级利用率从50%提升至80%,每年减少原铝需求20万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50万吨。此外,电解铝环节的余热回收系统、赤泥综合利用监测设备等绿色仪器的普及,将推动行业单位能耗下降10%以上。
市场机遇:高端仪器打开千亿新赛道
随着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对轻量化材料的爆发式需求,政策引导铝企加速布局高端仪器赛道。例如,南山铝业自主研发的航空铝合金热处理设备,打破了国外垄断,使国产大飞机C919的铝材成本降低30%;在消费电子领域,用于手机中框加工的纳米级激光切割机,可将加工控制在0.01毫米内,满足折叠屏等精密部件的生产需求。据行业预测,2025年我国高端铝加工设备市场规模将突破1200亿元,年均增速超25%。
政策护航:真金白银激发企业活力
为保障目标落地,多地已出台配套支持措施。安徽省对采购国产高端设备的企业给予200万元补贴;新疆依托产业集群优势,建成智能化设备共享平台,中小企业租用高端仪器的成本降低60%。工信部相关负责人强调:“我们将通过‘揭榜挂帅’等机制,重点扶持一批‘专精特新’设备供应商,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铝产业装备体系。”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铝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升级”的跨越。随着仪器高端化与产业转型的深度融合,铝行业有望在三年内新增产值超5000亿元,并为“中国制造”在世界高端材料市场赢得更大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