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获悉,由该实验室牵头研制的 “海底冷泉原位智能监测 / 探测站”,近日在我国琼东南海域海马冷泉区顺利完成 1500 米级海试验证并成功回收。此次海试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海底冷泉原位监测技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为深海科学研究与资源勘探开发提供了全新技术支撑。
据了解,这套智能监测 / 探测站是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的成果,由广州海洋实验室杨胜雄教授团队牵头研发。半年前,该设备搭载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海洋地质二号” 科考船,在南海北部海马冷泉区完成布放,正式启动为期 6 个月的原位观测任务,重点围绕冷泉资源探测评价、流体活动监测、边界层生物生态研究等关键科学需求开展工作。
作为一款专为深海环境设计的智能监测设备,该系统具备原位、实时、长周期监测的优势,可精准捕捉海底冷泉形成及演化的全过程。在 6 个月的连续观测中,设备成功采集到海底甲烷浓度、沉积物温度、海底微地震活动等一系列关键数据,为解析冷泉区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宝贵的手资料。其独特的 “海底原位实验室” 设计理念,实现了将传统陆地实验室的分析能力延伸至深海海底,打破了以往深海探测 “采样返回” 的局限。
此次观测任务的重大突破,在于首次系统揭示了海马冷泉区 “深部流体 - 浅部沉积 - 生物群落 - 环境效应” 之间的耦合关系与控制机制。这些数据不仅填补了我国在深海冷泉长期原位监测领域的空白,更为海底地质活动规律研究、生物群落分布特征分析、可燃冰等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