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与郑州研究院联合组成的侯晴宇教授团队,在计算光学成像领域取得颠覆性突破。其创造性提出的 “光学注意力机制(Optical Attention, OA)”,成功破解了高分辨率成像与系统轻量化之间的矛盾,相关研究以《面向高分辨率计算成像的光学注意力机制》为题发表于美国光学学会旗舰期刊《Optica》,为全 球成像技术发展开辟新路径。5aefb931-233f-438f-bb63-b7bd2360c74f.png

传统成像陷入 “复杂度陷阱”


长期以来,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始终受制于 “透镜堆叠” 的传统思路。为校正光线通过光学系统产生的像差,工程师需不断增加透镜数量与曲面复杂度,导致设备体积庞大、成本高企 —— 以高端手机主摄为例,多镜头模组厚度常突破 10 毫米,而医疗内窥镜的复杂光学结构更限制了其在微创领域的应用。


虽然后续发展的计算成像技术允许保留部分像差并通过算法复原,但 “如何精准控制像差属性,只保留算法可校正的成分” 始终是行业未解难题。侯晴宇团队在论文中指出,此前技术因无法实现像差的精准溯源与调控,常导致复原图像高频细节丢失或噪声激增。


突破:从人类视觉中诞生的光学智慧


针对这一痛点,团队创新性地将人类视觉的 “选择性注意力” 机制引入光学设计。通过提出 “像差分量” 这一概念,研究人员实现了对光学系统的精细化管控:


像差溯源:将系统总像差分解至每个光学表面的具体位置,精准定位对光线汇聚起关键作用的 “注意力区域”;


分区调控:对 “注意力区域” 采用传统像差约束优化,保障高分辨率信息传递;对 “非注意力区域” 施加独 创的 “无损发散” 约束,引导光线折射至不影响成像质量的特定区域;


结构简化:在保证高频传递函数性能的前提下,大幅减少透镜使用量,从原理上打破 “多透镜 = 高画质” 的固有认知。


实验验证:为证明技术可行性,团队搭建实物验证系统并开展对比测试。结果显示,基于光学注意力机制的简化光学系统,其复原图像的细节丰富度、锐度等关键指标,可与由多片高端透镜组成的商用镜头相媲美。这一实验结果不仅证实了新机制的工程价值,更标志着我国在计算成像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悉,该研究由哈工大空间光学工程研究中心作为署名单位完成,航天学院博士生李宗岭为作者,侯晴宇教授担任通讯作者,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


光学注意力机制的突破有望在多个关键领域引发技术变革:在消费电子领域,可推动手机、无人机等设备的摄像头向 “超薄化、高画质” 升级;在医疗健康领域,能助力内窥镜实现 “更小体积、更高分辨率”,提升微创手术精准度;在智能交通领域,可降低车载传感设备的重量与成本,加速自动驾驶技术普及。


业内指出,该技术通过 “光学前端调控 + 算法后端复原” 的协同创新,重构了计算成像的设计逻辑,其潜在应用价值将随着产业化推进持续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