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液滴微流控领域领军企业宣布完成 B2 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上海科创集团旗下知识产权基金领投。据企业披露,资金将主要用于加速多款自主研发高端生命科学仪器的全 球商业化进程,深化药物发现与合成生物学全流程应用效能,并推动 AI 与生物技术的融合创新。5db95503-f85c-4c49-bab7-964652486f2f.png

作为孵化于香港科技大学的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自 2018 年成立以来便以打造国际生命科学工具平台为使命。目前已在深圳、上海、嘉善分别建立研发、商务与生产中心,并在美国圣 地亚哥设立实验室,构建起覆盖微流控芯片、仪器与试剂的全链条研发制造体系,近百人的研发团队成为技术创新支撑。

围绕药物发现与合成生物学两大赛道,该企业针对性突破产业关键痛点,已成功开发并商业化十余款产品。其中 CytoSpark? 高通量抗体筛选系统、OMNIdrop? 液滴微流控分析系统、Galaxy? 星海单细胞测序系统等明星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抗体药物开发、酶定向进化、肿瘤早筛、无创产前诊断等多元领域。凭借显著的技术壁垒与产品矩阵优势,公司已服务全 球超 200 家头部生物医药企业、CXO 服务商及知名科研机构,实现多个领域的突破。


政策资本双轮驱动,国产生命科学仪器迎黄金期


此次融资进展,正是国产生命科学仪器赛道蓬勃发展的缩影。2025 年以来,该领域资本活跃度持续攀升,上半年完成 13 笔融资总额达 15 亿元,远超 2024 年同期水平,其中测序与合成生物学细分领域成为资本布局重 点。这一热度背后,是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催化。


政策层面,《“十四五” 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等政策密集出台,明确将高端生命科学仪器纳入重     点支持范畴,多地政府不仅设立专项基金,更在采购环节给予国产设备 20% 降价补贴等倾斜政策。与此同时,2025 年美国对华高参数流式细胞仪、质谱仪等实施出口限制,进一步加速了国产替代进程,为本土企业创造了市场窗口期。


从市场需求看,生命科学仪器作为生物医药、合成生物学等产业的支撑,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生命科学领域占据全 球分析仪器市场 41% 的需求份额,而我国大型科研仪器曾长期依赖进口,国产化率不足 30%。随着精 准医疗、单细胞测序等技术的普及,测序仪等细分产品预计将保持 20% 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市场空间广阔。


技术融合成破局关键,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国产生命科学仪器行业正从 “技术突破” 向 “场景落地” 加速演进。液滴微流控、AI + 生物计算等跨学科技术融合成为竞争力,上述企业的产品矩阵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体现 —— 其液滴微流控技术可将药物筛选周期缩短 60%,样本消耗减少 90%,完 美契合产业高效研发的需求。


资本的投资逻辑也随之升级,从早期的 “广撒网” 转向对 “技术壁垒高、场景明确” 企业的 “精聚焦”。2025 年以来,具备全链条研发能力、可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企业更受青睐,利德健康、真迈生物等企业的大额融资,印证了市场对 “中国赛默飞” 式综合服务商的期待。


尽管部件依赖进口、国际品牌认可度不足等挑战仍存,但行业成长路径已清晰可见:通过技术攻坚突破 “卡脖子” 环节,依托产学研协同加速成果转化,借助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实现全 球化布局。业内预计,未来 3-5 年内,国内将诞生多个细分领域的 “隐形冠 军”,国产生命科学仪器有望从 “替代进口” 向 “引领标准” 跨越,此类领军企业的全 球化征程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