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正式实施 仪器产业迎多重发展机遇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版)》(以下简称《清单》),清单事项数量由2022年版的117项缩减至106项,压减比例达30%。这是自2018年我国首版清单发布以来的第四次修订,标志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迈入新阶段,也为仪器产业释放了重大政策红利。  

一、降低准入门槛,激活仪器市场活力  

新版《清单》通过“删减、放开、统一”三大举措优化准入环境。例如,直接删除公章刻制许可、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许可等全国性措施,取消地方性物流、废旧金属收购等限制,推动准入流程精简。对仪器产业而言,合规成本显著降低,内外资企业得以在更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加速布局。以工业自动化、医疗仪器领域为例,外资企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入,将加速本土企业的技术升级与国际化进程。  

二、前沿领域需求扩容,催生技术革新  

《清单》首次将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电子 烟生产等新业态纳入管理框架,并聚焦深海、航天、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战略领域优化准入规则。这些领域对高检测仪器、智能装备的需求激增,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据预测,到2030年,仅检测仪器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速超10%。例如,医疗领域对创新治疗设备的需求,将带动国产医疗器械向高端化突破。  


image.png

三、内外资协同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  

《清单》明确落实内外资准入“国民待遇”原则,推动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如医疗设备需符合ISO13485标准),并通过加强检测国际合作,助力国产仪器拓展海外市场。同时,进口设备监管趋严(如CCC强化)倒逼本土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形成“引进-消化-创新”的良性循环。  

四、全链条监管优化,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为防范“宽准入”风险,《清单》首次提出协同监管机制,通过“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模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国家发改委同步启动市场准入壁垒清理行动,重点整治“玻璃门”“弹簧门”等隐性限制,并建立线索归集、整改通报长效机制,为仪器企业营造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解读:政策红利将持续释放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丽岩指出,负面清单的持续“缩减”体现了我国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决心,通过“非禁即入”激发全要素生产率。仪器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领域,将在政策支持下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  

2025年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落地,不仅是我国营商环境优化的里程碑,更为仪器产业注入“制度性开放”的新动能。随着政策红利的释放,仪器市场有望在技术突破、市场扩容、国际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世界产业链升级贡献中国方案。